数产FM | 第三期: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大家好!欢迎来到联投湖北省数产集团

全新音频类子栏目——数产FM

本期聚焦县域智慧城市专题,
同时分享各行业新鲜动态
全文约1700字,收听音频约需6分钟
(小Tips:点击音频后即可退出公众号界面

01

行业资讯




国家
工信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
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7月4日在北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王江平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使数字经济更好赋能实体、服务社会、造福百姓。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和规模化部署,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5G、千兆光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垂直行业、信息消费、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形成重点领域创新应用示范标杆。增强数字发展动能,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培育经济新引擎。


湖北省:
做好“融强活用治”文章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7月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要求,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做好“融”字文章,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好“强”字文章,完善“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构建企业梯队,全力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营主体;做好“活”字文章,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据壁垒,建设市场化数据交易平台,努力让数据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做好“用”字文章,建立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库,以全场景开放应用牵引数字经济发展,更好赋能一二三产业发展;做好“治”字文章,坚持包容审慎监管,营造良好环境,有效提升全省数字经济治理质量水平。


                            医 疗: 
                       
武汉首个数字化区域医疗联合体在黄陂成

7月6日,武汉市中心医院与黄陂区人民医院数字化区域医联体合作签约揭牌仪式暨联合义诊活动在黄陂区举行。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双向转诊等方面深度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让黄陂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数字化区域医联体将依托市中心医院信息化技术,在黄陂区全面设立远程会诊、远程培训、远程心电诊断等系统,开展市级专家坐诊、手术演示、专科建设指导等活动,通过医疗技术提升、科研项目协作及薄弱专业技术帮扶,逐步实现数字化区域医联体专科同质化发展,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不断提升黄陂智慧医疗服务水平。



数据要素:
《襄阳市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工作方案》印发
荆门发布数字经济十条政策


7月5日,襄阳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襄阳市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总体目标为到2023年底,实现空间地理、 教育科技、社保就业、卫生健康、城建住房、交通运输、文 化旅游、养老服务、市场监管、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财税 金融、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救助、信用信息等与企业 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重点领域公共数据的深度开放。为此,《工作方案》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形成公共数据开放机制;二是试点探索首席数据官制度;三是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四是挂接公共数据开放资源;五是优化公共数据开放流程;六是做好隐私数据安全保护;七是鼓励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近日,湖北省荆门市数字经济生态联盟正式揭牌,依托联盟,荆门市启动“智改数转三五行动”,并发布《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明确了数字经济十条政策。《方案》明确荆门市2023年至2025年将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围绕“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建设数字经济强市。按照该思路,荆门市将设立市级数字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核心产业壮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训诊断服务等四大工程。



02

专题:县域智慧城市






发 展 背 景

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的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已分别达 94% 和 71%。从2022年智慧城市的采购数据来看,23-27年之间是县域、数字乡村方向扩充。据 IDC 预测,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投资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75 万亿元。

2022年随着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城市生命线等热门词语的项目遍地开花,平均中标金额在3000-3亿级不等。

建 设 模 式

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有政府主导建设运营、政企合作建设运营、市场主导建设运营三种模式。当前更多转向第二种政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一是项目换产业模式。通过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以设置项目的范式,吸引产业来本地投资,发展壮大产业的方式。例如,将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IOC 等关联项目组合打包,形成有影响力和规模效应的产业工程。可通过引进制造型企业,承接此总包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向此公司按年支付费用。
二是资源换资本模式。地方政府可以土地、文化、品牌、旅游资源等作为资本,联合智慧城市运营商、土地开发商、旅游开发商等资源开发性企业,盘活智慧城市的资金来源,支撑智慧产业生态扎根、发展,构建良性的、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本地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孵化模式。由政府成立本地化国资控股公司,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开发、运营、维护。吸引外部知名技术骨干企业,培育本地信息化人才,形成信息化专项服务领域核心能力在本地的孵化、成长和成熟,并承担“智慧城市”建设与运维的任务。

未 来 趋 势

当前我国县域数字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县域政府高度重视、提前布局,在新基建、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数字核心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同时,县域数字化转型仍存在区域差距较大、数字核心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

未来,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县域数字化发展将呈现三方面趋势:一数字化助力增强县域集聚生产要素能力,二是数字化助力提升县域综合治理能力,三是数字化助力加速县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