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投数产纪检青年爱“廉”说(第二期)

联投数产集团直属第二党支部纪检委员

胡明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以家风建设助力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注重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涵养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和站位,强化以家风建设助力党风廉政建设。带头抓好自身党风作风建设,严格要求自己、亲属与下属遵纪守法,以自身言行扭转好党风与全社会风气。
构建家庭和睦的廉洁文化,养成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作为党员要强化自我约束和监督要求家属亲人和身边人,将家风党风廉政建设体现在工作、生活和交友等环节之中,积极培植和涵养家教家风家训等廉洁文化。一是构建家庭和睦的良好关系,做到平和同家属亲人交流,以良好家风家训约束自身和家人。二是带头培育家庭亲情、关爱家人,赢得家人的理解和信赖,为涵养良好家风营造健康氛围。三是坚持积极向上生活状态,培养良好的生活兴趣,严格约束家属亲人从商等行为。四是养成勤俭的持家习惯,对物质生活要求不要过高,更不能为满足物质要求动用职权以身试法。
根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相关规定,强化家风建设以助力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保持自身和身边人健康生活的道德情趣,以廉洁齐家家教家风家训助力党风廉洁文化建设。注重自我修养,坚守底线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诱惑,耐得住考验,成为真正为民服务的好党员、好干部。

联投数产集团直属第四党支部纪检委员

姚子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张富清:比一比就会知足感恩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1985年1月在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尘封功绩60多年,直到2018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才被发现。2019年6月,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张富清老两口的家位于来凤县建行宿舍楼2楼。近40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墙腰上淡黄色的油漆斑驳脱落,水磨石地板被磕出不少小坑,客厅里依旧摆着那张磨损的沙发,厨房里,厚实的铁锅架在简易的煤气灶上,窗户一开就是天然的“抽油烟机”。
“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没有什么要求了。”谈起生活条件,老两口却总是淡淡一笑。
儿女们也早已习惯了家里的简朴。在卯洞工作期间,他们一家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里,一大一小两间,共20多平方米,三张床挤了两个大人、四个小孩。父亲张富清那时候分管财贸和机关工作,但从来没给家里安排得好一点儿。大姐患有脑膜炎,多年看病花钱,他们也从没找组织特殊照顾。

做人要知足,懂得感恩,不给组织添麻烦,是张富清一家常常念叨的话。他们的秘诀是“比”:和过去比,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的战友比,一比,就觉得很知足,很幸福。

2018年,因患白内障,张富清接受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按规定,张富清的医疗费用可以在离休单位全额报销。

结合病人和家属的实际情况,医生在手术前征求张富清和家人对人工晶体的意见。

“人工晶体有很多档次的,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您选用7000元到15000元左右的,当然,也还有更好的……”

“那就7000元的!”还没等医生说完,老人家就选定了。

手术前几天,张富清在与同病房一名病友的聊天中得知,对方选的人工晶体竟是3000多元价位的。

得到“机密信息”,张富清立即去找医生,坚决要求给自己换成3000元的。

“他是自费,所以选便宜的,您是公费,可以考虑7000多的。”医生劝他。

“群众能用的我怎么不能用?公费也是国家的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张富清态度坚决。

张富清的先进事迹被广为宣传后,荣誉接踵而至,一家人的生活却依旧平静、恬淡。馒头、油茶汤、黄豆合渣、青菜,是老两口吃习惯了的,剩下的第二顿接着吃,绝不浪费,旧衣服也依旧不允许丢。二老穿戴整洁,相扶而坐,笑声朗朗。

变化也不是没有。“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张健全说,“获得荣誉后,父亲总念叨着要怎么更多回报党和国家、人民,我们也要把这份从小耳濡目染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神践行好、传承好。”





省楚天云第二支部纪检委员 

黄炎


  清正廉洁,力挽狂澜----于谦

在明代2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忠臣,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有“救时宰相”之称的于谦了。《明史》中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作为一代名臣,于谦在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土木堡之变后,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尽显民族英雄的担当,名垂千古。
于谦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从他爷爷辈起,家里就悬挂起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要求后辈都以文天祥为榜样,忠肝义胆,报效国家。于谦十几岁时写下诗作《石灰吟》,从中即能看出他的道德理想:“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地方上的官员进京,都必须向王振等人奉上厚礼。刚正不阿的于谦发誓决不趋炎附势。同事劝他,就算不送金银珠宝,至少带点土特产吧?于谦举起宽大的袖子,风趣地说:“带了呀,我带了两袖清风。”从此以后,“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1449年,明英宗率领明军攻打瓦剌,导致2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明英宗也被俘。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大臣提议迁都南京,避开瓦剌的攻击。关键时刻,于谦痛斥迁都的提议,并和部分大臣一起向皇太后请求另立新帝,以保持国政的稳定。与此同时,他积极布置北京的军事防御,在瓦剌攻打北京时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避免了国家走向灭亡。
在家庭中,于谦除了给予儿子深深的爱,也注重在道德品质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任山西巡抚时,家里来信说,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要到了,希望他不要忘记。于谦左思右想,写了一首诗勉励儿子:“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鬖鬖。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于冕收到这份“生日礼物”后,读懂了父亲的深意,认真研读经史、孝敬长辈。

少年志向高远,为官两袖清风,既能力挽狂澜保护国家,又能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于谦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不仅受到明代人推崇,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省楚天云第四党支部纪检委员

韩正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 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哪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